GEG Foundation
銀河娛樂集團網站
English
简体中文

關於我們

基金會項目

銀河藝萃

最新消息

媒體中心

關注基金會

總覽

計劃簡介
協作機構
計劃實施
協作機構心聲
托兒所
托兒所家長心聲
幼稚園
幼稚園家長心聲
其他支援服務
計劃成果
相關影片
相關資料
相關新聞

分享到

基金會項目 >

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

計劃簡介

在澳門的現行教育制度下,聽障兒童一般會被安排入讀主流學校的「融合教室」。儘管澳門政府已為學校提供額外的財政資源以支持有關措施,但患有聽力障礙的學童,即使他們已配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仍可能因實際因素以致阻礙他們接收外界聲音,從而令他們難以適應課堂學習和社交活動。有見及此,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希望為聽障兒童引入一套更具系統性、多元化和有效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模式至主流學校的「融合教室」中。

協作機構

香港中文大學
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嘉模托兒所

cu-logo
CSLSD-logo
CDSJ-logo
carmo-logo

計劃實施

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於2018年1月正式推行「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並委託香港中文大學的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在澳門開展計劃。該計劃由托兒所開始推行,以滿足聽障兒童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早期的「雙語」(手語和口語)教學,以增強他們的學前教育基礎,以便可順利升讀至幼稚園開設的手語雙語融合教室。在手語雙語教室,聾人教學助理與健聽老師互相配合進行協作教學,聾人助教更會使用手語尤其幫助聽障學童更好地吸收知識。

先導計劃於2018/2019學年開展,首屆共招收了十名聽障兒童,分別入讀於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的幼稚園部和嘉模托兒所(各五名)。於計劃開展次年(2019/2020),共有十四名聽障兒童參與,其中十名就讀於幼稚園的幼兒班 (K1) 和幼低班 (K2) 的融合教室( 每班各五名),另四名就讀於嘉模托兒所。在幼稚園裏,融合教室的聽障和健聽學童一起上課,由一位健聽教師和一名聾人教學助理同時以手語及口語授課;在托兒所,儘管有關課堂並非在正式的教室中進行,但同樣都設有聾人教學助理在課室裏協助教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團隊亦密切監察計劃的進展,並為有關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提供持續培訓和建議。

計劃希望透過手語雙語共融教學,為聽障學童建立穩固的語言基礎,從而提高他們的整體讀寫和語言能力。此外,計劃還期望健聽學童亦能從中受益,因通過接觸手語可促進學童早期的語言發展。同時,透過此學習環境更可培育他們對有特殊需要人士的同理心。

教師培訓及學校支援

在計劃實施前,參與幼稚園和托兒所的全體教師均接受了由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教職人員所教授的手語培訓。學習手語除了讓教師能與聽障學童進行交流外,手語培訓還有助於增強教師對聽障學童和聾人子女有關手語雙語共融教育的知識和優化教學策略。

支援聾健老師協作教學

為了協助聾健老師互相配合,一同以手語及口語授課,香港中文大學的團隊會定期探訪學校,進行觀課及課後檢討。專家團隊還會與聾健老師分享一些在手語雙語計劃中的實際教學技巧,以及協助他們逐步建立這計劃獨有的聾健協作教學模式。除此以外,專家團隊亦會幫助建立手語教學資源,並在發展視覺教材上提供專業意見。這類型的定期探訪使學校能不斷改善教學技巧及雙語教室的學習氛圍。

推動全校參與融合教育發展

不少研究均指出手語的好處,因其不僅可協助聽障學童學習,還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童有幫助。故此,計劃除了幫助聽障學童外,也在整體教學和學童個別學習計劃方面提供建議。透過手語雙語教學策略,除了可提高健聽學童的學習成果,還對有特殊需要學童的學習尤其具成效。專家團隊會定期與學校檢討,為學校的未來手語雙語共融教育發展提供專業意見,了解執行上遇到的困難並提供具體改善方案。

協作機構心聲

「很多研究顯示,聽障兒童以手語作為語言基礎是不會影響其口語發展。老師在課堂上授課時,即使聽障學童戴了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他們也可能吸收不到全部資訊。從語言學角度發現,若同時有老師用手語將課堂上的訊息帶出來,他們除了從聽覺得到資訊外,也可以透過手語獲取課堂訊息,有助提高學習成效。」
鄧慧蘭(香港中文大學 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教授)
「我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為澳門前線老師提供支援,令他們走的路輕鬆一點。學童的自理能力很高,適應力也很強;可能因為年紀小,他們入學時已使用兩種語言(手語及口語)教授他們,所以學童很自然地便適應了這種教學模式,不用刻意營造共融的感覺,他們已經很自然地溝通起來。」
陳鳳媚(香港中文大學 教學研究員)
「現時澳門在雙語聾人教育方面的培訓其實不太多,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計劃實現到一個較好的模式,然後將這個概念介紹給其他教育界人士。即使校內沒有雙語配套或那麼多聾童,但我相信理解及明白聽障學童的需要已是很大的幫助。我們也要幫助整個聾人羣體,理解他們的需要,以及懂得欣賞和接納他們,建立聾健共融文化。」
姚勤敏(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高級項目主任)
「如果健聽的班主任沒有學習手語,不可能配合聾人助教一起教學。因此,此計劃所提供的教學方法及手語培訓,對學校實施計劃有很大幫助。」
胡錦遠(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校長)
「澳門雖然弱聽或失聰的人的比例不多,但事實上社會是存在著一群失聰的小朋友。看到他們有需要進入主流學校接受融合教育。我們的老師有一個想法,就是大家都認同這個手語雙語教育計劃是好的、是有意義的、值得的。我們都覺得眼前的困難是可以應付,以及可以一邊學一邊做。我們不斷做、不斷去優化。」
鮑少娟(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副校長)
「以前父母很希望我入讀主流學校,但那些學校沒有手語教學。十年後的今日有手語雙語教學,我覺得非常好,也非常支持這個計劃。我希望這些小朋友自小學習手語,也學習怎樣與健聽同學相處,也希望他們將來好像我一樣成為老師。」
鍾婉汶(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幼稚園聾人助教)
「我們需要構思小朋友應怎麼坐和課室物件擺放的位置。因為他們的耳朵聽得不太清楚,我們會在視覺方面下多點功夫,例如地板上會有多點色彩,並在設計上增加多些視覺教學。」
林素嫻(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幼稚園老師)
「課前我會和健聽老師一同商量。課堂開始時,健聽老師會以口語授課,而我便負責手語部份。若使用手語的機會很少,我會拍拍她的肩膊,提醒她要互望,說話速度亦要慢一點,我們需要合作。聽障兒童從小發展口語及手語,對腦部語言方面的發展非常好。」
邱惠敏(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 幼稚園聾人助教)
18

托兒所

在托兒所實施手語雙語教學,班主任和聾人教學助理定期為班級安排手語雙語講故事時間。當中,老師會和聾人教學助理同時使用口語和手語講述故事。動作和道具對於模仿手語的主要詞彙所要求的手勢至關重要。

聾人教學助理還將定期(每周兩次)為聽障學童提供一對一的培訓課程。為增強學生在認知、語言和情感等不同領域的能力,聾人教學助理會利用各種活動、遊戲和教學工具作協助。而一對一的培訓還可以幫助聽障學童建立詞彙量和理解手語的能力,讓他們對升讀到幼稚園做好準備。

托兒所還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為家長提供由老師和聾人教學助理所主持的手語雙語故事工作坊,使家長們能更好地體會和理解課堂上所實施的手語雙語教學模式。除此之外,這些故事工作坊還邀請了他們的孩子一同參與並享受當中的樂趣。

為向聽障兒童的父母推廣先導計劃,澳門社會工作局亦特意為托兒所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設立了轉介服務機制。育有1-3歲聽障兒童的父母或本身患有聽力障礙的父母均可向社會工作局、兒童及青少年服務處、受社會工作局資助的聽障人士服務機構或早療服務機構提出申請,將其子女轉介至有關的托兒所。更多的資訊可於此網頁查詢:https://www.childcare.ias.gov.mo/referral-2?token=2XsvIQqc74ikw5lsyRwzrg==&lgType=zh-mo

托兒所家長心聲

儘管先導計劃仍處於實施的早期階段,但托兒所採用的手語雙語教學模式已使幼兒的父母意識到此計劃對其子女的溝通能力和學習動機等不同發展方面均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聽障兒童家長
「當初我選擇嘉模托兒所,是因為他們跟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合作「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我們知道手語跟口語配合,可以激發孩子的左右腦發展,所以我們選擇這間托兒所。兒子的班裏,有五位同學是聽障兒童,其他同學都是健聽的,可以讓他知道,世界上不只他們一班聽障兒童,也有健聽小朋友。雖然他有佩戴助聽器,但他跟其他同學是一樣的,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生活。我覺得這種羣體生活,可以讓他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和學懂獨立。」
「兒子參加了這個計劃後,手語及口語兩方面均有進步。口語讓他比以前更願意說話,理解方面也好了;手語讓他多了一個渠道與別人溝通。他曾經參加一些手語個別班,但在手語雙語課室環境比個別班效果更好,手語也有進步。他在課室裏,有其他健聽小朋友一起上課,氣氛很好,真正有一個共融環境。小朋友及老師亦很包容,因為有聽障學童的陪伴,感覺一起成長會更好。我很開心能夠參加這個計劃,幫助我們很多。」
12
健聽學童家長
「我的小朋友很喜歡學手語。雖然她接觸手語的時間只有一年左右,但是她回家後會告訴我學了什麼。而早上起床,就會用手語說早晨。想食蘋果時會做手語,在街上看見鳥兒也會做鳥兒吱吱叫的手語;這會令她的思維發展更好,動作跟口語可以融合一起。」
「當她情緒不穩定不想説話時,她會用手語表達自己感受。當吃火龍果時,她覺得有趣又想起在學校學過這個手語時,她就會用手語表達「火龍果」...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能訓練小朋友的專注力。例如和小朋友溝通時,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禮貌,不會看着你說話。但透過手語雙語教育,小朋友需要看着老師做手語,需要看着對方才知道對方想表達什麼,這樣可以訓練到小朋友的專注力。」
12

幼稚園

手語雙語融合教室的主要教學模式,是由健聽老師和聾人教學助理共同進行課程規劃並執行班級教學。在幼稚園的融合教室中,由三名工作人員負責,分別為兩名健聽老師和一名聾人教學助理。

課前準備工作也同樣至關重要,因此兩位教師亦需比平日花更多的時間備課,以確保他們不僅熟悉教學內容,且能攜手通過口語和手語有效地教授課程內容。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聽障學童和班上其他健聽學童均可從上課過程中同時接受口語和手語授課,從而使他們能有效地學習,互動和交流。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通過提供手語教學和視覺學習教材,為教室建立一個既定體系,以照顧聽障學童的需要。對於整個學校而言,為促進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以容納聽障學童,學校行政人員需要迎合有關因素,並作出相應調整,其中包括特殊考試安排和聽障學童的助聽器等補助設施,並鼓勵未曾在融合教室授課的教師一同學習手語,以便隨時與校內的聽障學童進行良好的溝通。此外,香港中文大學也通過專用的網站向參與計劃的聽障學童提供特殊資源。

為了提倡和促進幼稚園的共融環境,學校活動中還加插了手語雙語的元素。在早會時,融合班的聽障學童將帶領幼稚園以手語傳達歌詞的意思,而在課外活動和其他校內活動中,學校將確保提供手語的翻譯以支援聽障學童的需求。此外,聾人教學助理還會在課後的「督課班」中,透過使用手語向聽障學童提供有關家庭作業和複習上的協助。

幼稚園家長心聲

聽障兒童家長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可以彌補老師用口語教學時,兒子錯過或聽不到的訊息,因他可透過手語吸收訊息。而其他健聽的小朋友從小學習手語和心存同理心,社會上就不會有歧視眼光,大家都是平等的。」
「其他學校不一定有這樣的師資去培訓聽障學童。但這間學校不一樣,因幼稚園老師學習了有關聽障學生的需求以及他們需要注意的事項。很榮幸我的小朋友能入讀這所學校。」
12
健聽學童家長
「女兒學習手語後,學習動機積極了。回家會教爸媽做手語,例如『早晨』或小朋友的名字等簡單語句的手語,她會覺得很自豪。除了一般學科知識之外,她在手語上更能運用大腦,我認為對其腦部發育有大幫助。」
「好高興孩子入學第一年就能夠參加手語雙語共融班。這個計劃可以增強幼兒的思考能力,耐性及與人相處的技巧。對於聾人及弱聽學生來說,他們可以透過此計劃交到不同的朋友,增強自信心,對日後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我希望在未來日子學校能夠增加共融班的數目,讓更多人受惠,共創共融學校及共融社會。我覺得這個計劃挺好的,可以讓孩子學會與聽障人士溝通。孩子參加了這計劃之後,能夠融入聽障羣體的生活,讓他變得更有愛心和包容心!」
12
改變一生命運的「手語」

朗朗從出生第二天開始就被確診為聽障兒童,從那一刻讓一家人感到十分徬徨無助……朗朗媽媽慶幸兒子開始學會手語,更參加了「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入讀澳門嘉模托兒所融合教室;除了支援輔導他在日常生活上可以溝通外,在學習上也有顯著的進步。現時朗朗已升讀計劃實施手語雙語教學的聖若瑟教區第五校幼稚園繼續其學業,速讓朗朗踏上小生命的轉捩點!  以下是朗朗媽媽的回饋信:

2020年10月14日 | PDF

一位聽障兒童媽媽的感想:改變一生命運的「手語」

其他支援服務

為聽障學童提供語言評估

中大團隊定期為聽障學童進行語言能力評估,紀錄他們的語言發展,讓老師及家長更清楚聽障學童的語言能力,以調整教學及設計合適的訓練。
計劃推行至今,學校及家長的反應都十分正面及支持。幼稚園均有向新生家長介紹學校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理念和原則,並收集他們對子女入讀共融班的意願。很高興在過去兩年間,在每年約一百五十名的新生家長中,有近八成家長願意讓子女入讀共融班,顯示家長對雙語共融的概念及教學表示認同及支持。

為聽障兒童家長提供專業意見及諮詢服務

專家團隊會定期約見聽障兒童的家長,提供輔導及了解聽障兒童各方面的發展進度,並為聽障兒童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建議。為了提升家長對手語雙語的教學模式的了解,專家團隊亦爲家長舉辦了不同的工作坊,包括聽力及語言訓練工作坊和手語雙語故事工作坊。

計劃成果

根據研究證據和聾人教育的需要,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6年推出了一項創新的手語雙語教育模式,融合並加強主流學校的共融教育理念。通過聾健老師的合作教學,健聽和聽障學童能夠使用手語和口語來發展協作學習,從而實現真正的融合教育。聾健師生融合在手語雙語的學習環境時,更可以增強其手語雙語的發展和學習效率。

截至2019年,全亞洲共有六間托兒所、三所幼稚園、三所小學和一所中學已實施手語雙語融合教育,分別分佈於香港(2006年)、新加坡(2017年)、澳門(2018年)和中國內地衢州市(2018)。在2019/2020學年期間,全亞洲共有一百六十名聽障學童接受手語雙語融合教育。

於2020年,「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更獲奧地利Essl Foundation頒發 Zero Project「創新教育實務獎」,旨關注全球殘疾人的權利。
(https://zeroproject.org/practice/pra201501chn-factsheet/)

zero-project-award-winner-2020-logo

由先導計劃開展之初,招收首五名幼兒入讀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的幼稚園部,讓他們在健聽老師和聾人手語助教提供「雙語教學」的融合教室學習;2021年7月,這五名幼兒順利完成三年課程,從幼稚園畢業,並將於原校升讀小學。有見先導計劃取得成效,學校之辦學實體、天主教澳門教區將於財政及實際操作上持續支持學校參與此計劃,讓已入讀該校的聽障學童們繼續以手語及口語的「雙語」形式接受小學以至中學教育,同時亦希望澳門聖若瑟大學能為未來入讀該校的聽障學生,提供手語雙語學習支援。

銀娛基金會樂見「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達到預期目標,成功扶助本澳機構建立手語雙語融合教學模式,並將之向上延展,助力促進聾人提升教育及就業機會,及於本澳推廣社會共融。

相關影片

「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 2021年總結(第一部分)

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於2018年起開展「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該計劃旨在讓聽障學童順利在融合教室和健聽學童一起學習,在手語和口語的共同授課下,聾健學童齊齊得以受益。計劃至今已運行了三年,首批受惠於先導計劃的聖若瑟五校幼稚園學童日前已順利畢業,無論是健聽或聽障學童均表示從該計劃中得到益處,為子女報讀融合班的家長也每年遞增,聽障家長表示子女在該課程中除了學習到手語知識外,與健聽學童的相處也十分融洽,健聽學童的家長亦表示很高興看到子女對有特殊需要人士的同理心;同時,願意讓子女入讀融合班的家長也每年遞增,反映該計劃獲得了一定的肯定和認同。參與計劃之學校亦積極為老師提供職業發展培訓,包括手語學習、教學策略優化,並加強視覺教材輔助等,務求滿足聾健學童的學習需要。

「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2021年總結(第二部分) 

「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不但協助聽障兒童入讀融合教室,身為聾人的手語助教亦獲得不同的就業機會,發揮所長。聾人手語助教除了與健聽的班主任緊密合作、在課堂上輔助聽障學生,更會教導其他健聽老師學習手語,進一步推動及優化手語雙語教育。此外,聾人手語助教亦持續進修教學技巧,有望成為正式的幼稚園教師,實現教學理想。

「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 第一部分

自2018年,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分別於本澳一所幼稚園及一間托兒所開展「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計劃旨在將聽障兒童納入由健聽教師和聾人助教共同教學的融合教室中,使聽障和健聽學童都能夠同時學習口語和手語。聽障兒童通過手語雙語共融學習,建立穩固的語言基礎,從而提高他們的整體讀寫和語言能力。此外,健聽兒童亦能從中受益,透過此學習環境以培育他們對有特殊需要的同學存有同理心及積極的社會態度。

「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 第二部分

為協助聾健老師互相配合,讓課程同時以手語及口語授課,以建立「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獨有的聾健協作教學模式,香港中文大學為有關教師提供手語培訓課程,並定期到訪有關學校以密切監察計劃的進展,為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提供持續培訓和專業意見。隨著天主教澳門教區、教育暨青年局、社會工作局及勞工事務局參與計劃,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期望計劃成效最終可得到政府的充分認可和支持,使計劃在本澳得以持續實施,讓學童於整個學習生涯中受益。

相關資料

相關新聞

分享到

更多 基金會項目

銀娛文化學術基金

歷史賦予澳門的深厚文化底蘊使澳門與葡語國家保持著悠久的聯繫。基於相近的行政、經濟和文化背景,不僅澳門人對學習葡語感興趣,其他葡語國家也積極探索...
基金會項目
關注基金會
© 2020 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保留所有權利。